t55p930

标签: 难民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可是后来却变成难民的天堂,“圣母”是怎么做到能毁掉一个发达国家的?要说哪个国家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瑞典绝对算一个。这个坐落在北欧的国家曾是全球羡慕的对象,人均GDP早早突破5万美元,老百姓看病只花60克朗挂号费,丈夫能休9个月全薪产假,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38.2%,号称“从摇篮到坟墓”全包揽。那时的瑞典街头夜不闭户,是全世界公认最安全、最宜居的地方之一。谁能想到,短短几年后,这个童话王国会沦为黑帮横行的“欧洲枪声最密集国家”。2023年有54人被黑帮枪杀,2022年这个数字是62人,创下历史新高。更讽刺的是,瑞典现在成了难民眼中的“天堂”,却让本土居民活在恐惧里。2022年全瑞典报道德性犯罪2.4万起,其中强奸案就有9635起。这一切的转折点,始于2015年那场疯狂的“圣母式”难民政策。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时,总人口才947万的瑞典突然脑子发热,张开双臂接收了16.3万难民,这个数字相当于每58个瑞典人就要“供养”一个难民。更离谱的是,瑞典是当时欧盟唯一给难民发永久居留权的国家,审查门槛低到离谱,一堆长着络腮胡的“未成年”难民堂而皇之地入境,就算犯了罪也能因为“未成年”身份从轻发落。政府沉浸在“人道主义超级大国”的自我感动里,却压根没考虑过这么多人怎么安置、怎么融入。恶果来得比谁都快。难民大量涌入后,住房、教育、医疗资源瞬间告急。原本富足的福利系统被挤得水泄不通,本土居民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更可怕的是帮派势力的崛起。在胡斯比这样的“极端脆弱社区”,80%的人口是新移民或移民后代,大多来自战乱国家。严格的劳动法让没技能的移民找不到工作,年轻人无事可做就被黑帮盯上。这些帮派搞毒品交易、武器走私,甚至把招募儿童当成“业务”。瑞典警方统计,近年来超九成枪击事件的犯罪嫌疑人为移民或移民后裔。曾经安静的小区变成了“法外之地”,连挪威、芬兰都开始抱怨瑞典黑帮“输出暴力”。面对这一切,瑞典政府早期的反应堪称愚蠢。前议员卡卡巴韦赫,这位本身就是难民出身的政治家怒斥:“我们太天真了,根本没有计划!”她指出瑞典二十年来的融合政策一塌糊涂,不同社区彻底割裂。可当时的主流政客们把移民问题当成禁忌,谁提谁就是“种族主义者”。这种鸵鸟心态让问题越拖越糟,直到极右翼政党异军突起才被迫醒悟。2022年瑞典议会选举结果震惊欧洲,极右翼的瑞典民主党一跃成为第二大党,支持率高达20.5%。要知道这个党2010年才首次进入议会,当时支持率只有5.7%。选民用选票表达愤怒,曾经被视为“政坛弃子”的反移民政党,如今成了左右政府决策的关键力量。这巴掌打得够响,却挡不住黑帮的子弹和社会的分裂。现在的瑞典陷入两难。政府2016年就紧急收紧难民政策,宣布要遣返8万难民,可积重难返。福利支出的窟窿越来越大,移民社区的失业率居高不下,黑帮暴力从大城市蔓延到小镇。曾经的“人道主义灯塔”成了笑话,连本土瑞典人都开始怀念过去的日子。一个国家的衰败往往从自我感动开始。瑞典以为靠善意就能消弭文化隔阂,用高福利就能摆平生存矛盾,结果把自己逼成了“难民天堂”和“犯罪温床”的结合体。2024年瑞典人均GDP虽然还有5.7万美元,但这个数字背后是撕裂的社会和破碎的安全感。当枪声盖过童话,当帮派取代福利成为话题焦点,瑞典终于用惨痛教训证明:没有底线的包容,不是善良是愚蠢。
丧心病狂!以色列空军轰炸流离失所的加沙难民的帐篷,一家五口很不幸全部被炸死了!两

丧心病狂!以色列空军轰炸流离失所的加沙难民的帐篷,一家五口很不幸全部被炸死了!两

以色列空军轰炸流离失所的加沙难民的帐篷,一家五口很不幸全部被炸死了!两名还是名儿童,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就永远离开了!加沙的孩子真的长不大。加沙地区每天都有很多人死亡,这些难民如果一直呆在这个地方...
苏丹西部一难民营遭袭,造成27人伤亡

苏丹西部一难民营遭袭,造成27人伤亡

当地时间8月21日,苏丹民间组织“苏丹医生网”发表声明称,苏丹西部北达尔富尔州首府法希尔市以北的阿布舒克难民营20日夜间遭遇武装分子炮击,造成9人死亡,包括5名儿童和4名妇女,另有18人受伤。声明称苏丹快速支援部队发动...
日本万一“沉海”了,1.26亿日本人会去哪?联合国早已给出了答案。联合国难民署的

日本万一“沉海”了,1.26亿日本人会去哪?联合国早已给出了答案。联合国难民署的

联合国难民署的预案早已泼了冷水:“整国搬迁”绝无可能,唯一的解法是“多国分担、分散安置”。现在有不少人都在考虑,未来的日本真的沉没了那么该怎么办呢?或许就连日本人自己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日本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
加沙地带的难民,每天就枯等救援物资!既然饿死是死,战死也是死,为啥不为了国家民族

加沙地带的难民,每天就枯等救援物资!既然饿死是死,战死也是死,为啥不为了国家民族

加沙地带的难民,每天就枯等救援物资!既然饿死是死,战死也是死,为啥不为了国家民族利益去战斗?我们的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告诉我们:跪着是求不来和平的!宁愿坐着等死,也不愿组织起来抗争,也怪不得被以色列欺负了几十年。不可怜的结果,只有可悲!和平不是等来的,加沙人民要团结起来,自力更生才能有吃有穿。等待别国送来,那不是长久之计!其实没有必要同情加沙地带的难民,生存权是自己争取的,中国也是经过无数代人的生死抗争,才有今天的平安净土。否则就是殖民地,受剥削受欺凌,加沙地带的难民,没有感恩的心,只相信真主和安拉,哪里知道人定胜天!加沙地带的难民,不去争取独立自主,只是为了活着,等待救援,谁能养的起这么多人?加沙人民要么战斗,要么灭亡,不值得我们同情。我们也是在教员的带领下度过来的,我们是用无数先烈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国的物品是广大劳动人民加班加点创造的。加沙的绝大多数老百姓,长期以来等待救济生存。如果世界上有多几处这样的地方,不知道世界将来发展成怎么样。所有加沙人坐等施救,殊不知一米一面一菜,全是自己双手辛勤劳动的成果,天上不会掉馅饼,同情可怜纵容,只会拖累所有人,活着不劳而获,只能让更多的人,收起慈悲怜悯的救助之心!他们自己都不知道反抗,我们帮不了加沙人民,我们自己家还有很多贫穷的人。这是他们该招的因果,没必要干涉他人因果。管好自己好好生活!加沙人民只会感谢真主,不感谢援助粮食的人,这么多人集中晒太阳,真是应了那句,有些人看似活着,其实已经没了,这么多人,为何不集中冲锋杀敌,自我救赎呢?
希望巴勒斯坦人明白,加沙的事,还得靠自己。​​​据说,巴勒斯坦人很恨中国人,

希望巴勒斯坦人明白,加沙的事,还得靠自己。​​​据说,巴勒斯坦人很恨中国人,

希望巴勒斯坦人明白,加沙的事,还得靠自己。​​​据说,巴勒斯坦人很恨中国人,大概因为中国不接受难民吧。当然不能,谁惹的,谁接收。所以巴勒斯坦敌人有两个,以色列和美国,中国善良,但有原则,中国支持巴勒斯坦抗争,但不是换来以德报怨。以色列的轰炸让18500多个孩子没了命,平均每小时就死一个娃。加沙城空袭里,连记者都被炸死了六个,联合国秘书长气得直骂“这是欺负记者不敢还手!”更搞笑的是,以色列一边封着路不让物资进,一边在社交媒体上发“我们送吃的啦”的旧视频,结果被联合国当场戳穿:“现在送的是空气吗?”但加沙人没傻等着别人救。法国、德国、西班牙从8月1号开始空投物资,可联合国说这招“太费钱,效率还低,投一百次不如一辆卡车拉一趟”。加沙人自己想办法:用推车、驴车运东西,在废墟里找水喝,在隔离墙下挖地道。他们心里清楚:靠别人施舍,永远吃不饱;靠自己拼,才能活下去。中国没当“老好人”,但也没当“旁观者”。2025年8月13号,中国驻巴勒斯坦的办事处和联合国签了捐款协议,中方直接喊话“国际社会得赶紧行动,让加沙停火!”这可不是嘴上说说——5月的时候,中国就宣布再捐5个亿,帮加沙重建;又掏了300万美元给联合国,专门买吃的和药。中国的态度很明确:支持“两国方案”,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国,支持国际社会一起给以色列和美国施压。但中国绝不会因为“我帮了你”就被道德绑架,要求接收难民。毕竟,制造难民的是以色列的占领和美国的纵容,这锅该他们背。说巴勒斯坦人“恨中国”,纯属瞎扯。中国对巴勒斯坦的支持,从国家主席连续12年发贺电,到真金白银地捐钱,再到联合国安理会上替他们说话,这份心意谁都能看见。但支持不是“我帮了你,你就得听我的”,更不是“用接收难民换一句谢谢”。中国不接收难民,是因为“谁惹的祸谁收拾”是天经地义。以色列占了巴勒斯坦78%的地,美国给以色列送武器、否决停火决议,他们才是难民危机的罪魁祸首。中国要是接收了难民,反而会让真正的坏人逃脱惩罚。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支持是基于“两国方案”的正义立场。巴勒斯坦人要的是自己当家作主,不是当难民;中国要的是中东和平,不是当“老好人”。真正的朋友,会在你挨打时递把刀,而不是替你挨打;会在你受伤时送药,而不是替你流血。巴勒斯坦人的未来,终究得靠自己争取。中国的支持是助力,不是依赖;是朋友,不是保姆。那些说“恨中国”的人,该醒醒——中国不欠谁,只欠正义;不帮谁,只帮对的人。自己的路,得自己走;自己的仇,得自己报!
日本万一“沉海”了,1.26亿日本人会去哪?联合国早已给出了答案。联合国

日本万一“沉海”了,1.26亿日本人会去哪?联合国早已给出了答案。联合国

日本万一“沉海”了,1.26亿日本人会去哪?联合国早已给出了答案。联合国难民署的预案早已泼了冷水:“整国搬迁”绝无可能,唯一的解法是“多国分担、分散安置”。日本这个国家正好坐落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卡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剧烈碰撞的最前沿,全球五分之一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板块的持续挤压正让这片土地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慢慢下沉。同时,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涨,预计到2100年可能会上升一米,当持续的陆地沉降遇上无法逆转的海平面上升,就形成了致命的“双重夹击”,曾经只在科幻作品里出现的“日本沉没”也成了一个需要严肃讨论的现实话题。面对这1.26亿可能出现的“环境难民”,世界的反应复杂又现实,联合国的“分散原则”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却是一场牵扯到各方面的全球博弈。首先,目光自然会投向那些传统的移民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有着成熟的移民体系和处理多元文化的经验,看起来是理想的接收方。可是,历史的记忆不会因为一场天灾就轻易消失,比如在二战中与日本有过惨痛交锋的澳大利亚,到时候会不会敞开大门还不好说。地缘和文化上的相近也是一个重要考量,韩国虽然与日本文化相近,但自身国土狭小、资源紧张,恐怕承受不了大规模人口涌入,相比之下,已经有庞大日裔社区的巴西,反倒被认为是更有潜力的安置点。而对于日本的几个大国邻邦来说,情况则更微妙,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自身人口压力本就大,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长期紧张,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倒是地广人稀,可严酷的气候实在不适合大规模移民。更深层的担忧来自政治和安全层面,一些国家因为历史宿怨和现实对立,可能会直接关闭国门,比方说朝鲜。而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是谁敢接收一个完整且保留着强大民族向心力的群体?谁能保证这个群体不会在新的土地上建立自己的国家,重演以色列建国的历史,引发新的领土争端?这种警惕也给这场史无前例的人口迁移带来一个巨大的担忧。不过,在世界各国为这张蓝图争论不休时,日本人自己也没坐以待毙,在现实层面,他们投巨资建造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灾工程,和步步紧逼的自然力量顽强抗争。在更长远的规划中,一些超前的构想也被提了出来,比如建造巨大的海上浮岛,或是在海外购置土地,建立战略“后备基地”。其中最引人深思的恐怕是“数字化迁移计划”,这个构想的核心是假如有一天物理家园真的没了,至少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把日本的文化、历史、科技与社会数据完整保存在“云端”,为后代留下一个数字化的文明方舟,一个“云上的日本”。总之,这个话题不仅是日本一个国家的求生剧本,也是给全人类敲响的一记警钟,大规模的人口安置暴露了现有国际公约的空白。我们讨论的不再是几百万政治难民,而是一个发达国家的全部人口,这催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环境难民”,联合国也在努力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法框架,确保这些未来的迁移者能获得基本的生存权,并想办法保护他们的文化不至于在流散中消亡。更重要的是,它迫使各国意识到,与其等灾难发生后手忙脚乱,不如现在就携手合作,延缓气候变化的危机,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本的困境或许就是所有沿海国家的未来预演。
南京沦陷时,住在南京城的妇女有多惨,看看这组照片就知道了!!!女孩是在难民区被

南京沦陷时,住在南京城的妇女有多惨,看看这组照片就知道了!!!女孩是在难民区被

南京沦陷时,住在南京城的妇女有多惨,看看这组照片就知道了!!!女孩是在难民区被日本鬼子强行抓走的,晚上遭受十几名日军的轮番羞辱,临了,残暴的鬼子在她脖子上砍了一刀。倒在血泊中女孩被好心人送到医院侥幸捡回一命,但是她的颈部肌肉被砍断,脊椎骨直接露在外面……铭记历史,勿忘国耻!铭记历史
.韩红一席话,戳中多少人痛点!近日她直言“别把资源全砸给国外难民、优待全给外国

.韩红一席话,戳中多少人痛点!近日她直言“别把资源全砸给国外难民、优待全给外国

.韩红一席话,戳中多少人痛点!近日她直言“别把资源全砸给国外难民、优待全给外国留学生,这哪是国际主义,分明是“胳膊肘往外拐”!优待外国留学生被美其名曰“国际范儿”,可国内那些送外卖挣学费的困难学生怎么办?难道自家孩子就不该被疼?韩红因为常年往灾区跑,见过太多国内孩子的难处。疫情那阵子,她带着团队给乡村学校送口罩,看到有的孩子冬天还穿着单鞋;现在搞助学,发现很多山区学生连像样的课本都凑不齐。这时候再看看某些地方花大价钱给外国留学生搞“中秋晚会”“春节红包”,心里怎么能不堵。中国人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前提是先把“吾老吾幼”顾好。就像过日子,自家孩子还没吃饱,先把馒头全递给邻居家孩子,这不是善良,是傻。国际主义得有底气,这底气不是靠讨好外人挣来的,是把自家日子过红火了,别人自然高看一眼。看美国,给本国学生发助学金毫不含糊,对外援助从来带着条件,国内高校倒好,净搞些“无条件付出”,最后落不着好不说,还寒了自家孩子的心。说到底不是不能帮外人,是得有个轻重缓急,国内困难学生的学费、乡村学校的操场、山区孩子的营养餐,这些才是最该砸资源的地方。等自家孩子个个有学上、有书读,再力所能及帮别人,那才叫真大气。韩红这话糙理不糙:连自家孩子都疼不好,谈啥国际主义?那不是高尚,是忘了本!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

🌞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

🌞1975年后,20万越南难民逃进香港,香港全部接收了,给了他们香港身份,听说他们的后裔有些成了“香港废青”,“港独”,当年越南难民住在难民营里,每天衣食无忧,就知道生孩子,难民营内生育率奇高。(参考资料:2000-06-20光明日报——越南难民在香港消失)当2000年6月1日零点的钟声敲响,香港望后石越南难民中心那扇沉重的铁闸,终于挂上了“关闭”的牌子,对香港来说,这扇门一关,一段持续了整整25年、烧掉超过87亿港元的历史,总算翻篇了。可对于营中最后那1400多名拿到香港居留权的越南人,这扇门的关闭,却推开了另一扇门,门后是好是坏,谁也说不准。他们一夜之间从“难民”变成了“香港居民”,但等着他们的,到底是梦想中的新生,还是一场更难打的硬仗?这个结结实实困扰了香港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故事,得从1975年说起,那一年,一艘丹麦货轮载着三千多名越南人来到香港,拉开了难民潮的序幕。谁知四年后,在日内瓦的联合国会议上,英国政府大手一挥,替香港签了个协议,让这片弹丸之地成了“第一收容港”,承诺来者不拒,自那以后,香港前前后后收了超过22万越南人。这些人,被官方清晰地划成两类,一类是1988年之前抵港,或是后来被确认为真难民的“越南难民”;另一类则是在那之后来的,没拿到难民身份,只能算“越南船民”。不管是什么名头,他们都一起挤在政府建的难民营里,他们的命运,也成了香港社会一个沉重又敏感的话题。时代变了,香港从1995年开始逐步遣返,到1998年,干脆利落地取消了“第一收容港”的身份。可历史这东西,总会留下些甩不掉的尾巴,最后这1400多人,情况复杂,既没法遣返,也没别的国家肯要,成了个老大难问题,最终,特区政府拍板:别折腾了,就地安置,给他们身份,让他们融入香港。在政府看来,这算是个一了百了的最终方案。为了让这批新居民能站稳脚跟,政府也确实拿出了诚意,超过九成的人搬出难民营时,都领到了一笔几千到一万多港元不等的一次性搬迁津贴,光这一项就花了310万。政府还承诺,之后每年会继续提供总共约1000万港元的生活补助,这笔钱虽然只有管难民营时开销的一半,但也是真金白银。房屋署也表态,这些人只要符合条件,就能跟香港市民一样排队申请公屋,特别困难的还能领社会救济。可政府的算盘打得再好,也架不住现实的耳光响亮,离开了难民营里免费吃住看病的庇护,他们马上就要面对香港高得吓人的生活成本。这1400多人里,大多数人没什么专业技能,能找到工作的劳动力也就三分之一,一想到往后要自食其力,每个人心里都五味杂陈。这种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心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2000年5月31日,望后石难民营迎来了最后的黄昏,下午四点,管理营地的明爱中心和民安队开始交接。晚上八点,联合国驻港难民专员费启仁先生亲自到场,他感谢香港政府多年的照顾,并亲手把香港身份证发给他们,鼓励他们凭着这张证件去闯世界,费启仁相信,万一他们将来有困难,香港的志愿团体和政府肯定会帮忙。午夜零点,关闭仪式简单而庄重,四名香港民安队员和四名联合国雇佣的尼泊尔士兵,迈着正步完成交接,随着大闸挂上告示,营内所有服务终止,一个时代就此剧终。望后石的关闭,为香港一段纠缠了25年的复杂历史,画上了一个清晰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