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5p930

标签: 枪决

1949年12月3号,毛人凤下令枪决关押的36名地下党,朱君友以为自己死定了,不

1949年12月3号,毛人凤下令枪决关押的36名地下党,朱君友以为自己死定了,不

1949年12月3号,毛人凤下令枪决关押的36名地下党,朱君友以为自己死定了,不料枪决前一晚,竟有人来到牢房接他… 朱君友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成都城里响当当的富家少爷。他家多有钱?当时人送外号“朱半城”,意思是半个成都城的...
1997年,士兵江国庆强奸女童被判死刑,枪决前江国庆咬牙切齿地诅咒说:“人不是我

1997年,士兵江国庆强奸女童被判死刑,枪决前江国庆咬牙切齿地诅咒说:“人不是我

1997年,士兵江国庆强奸女童被判死刑,枪决前江国庆咬牙切齿地诅咒说:“人不是我杀的,我是冤枉屈打成招的,我一定要化为厉鬼向害我的人索命!十四年后,真正的凶手落网,法院却判真凶无罪当庭释放。江国庆出生于1975年10月10...

1999年,美女死刑犯尹艳萍,在即将被执行枪决之前,女狱狱警问她:“你还有什么愿

1999年,美女死刑犯尹艳萍,在即将被执行枪决之前,女狱狱警问她:“你还有什么愿望想要实现?尹艳萍不紧不慢地回答道:“我想穿上男朋友给我的红色婚纱。尹艳萍出生在云南腾冲一个偏僻山村,1973年的事。那地方穷得狠,家里靠...
1949年,毛人凤下令处死朱君友。朱君友坦然赴死,却发现枪决他的2名特务,朝他频

1949年,毛人凤下令处死朱君友。朱君友坦然赴死,却发现枪决他的2名特务,朝他频

1949年,毛人凤下令处死朱君友。朱君友坦然赴死,却发现枪决他的2名特务,朝他频繁摇头使眼色,示意他不要出声,朱君友立即心领神会。1949年,在新都桥附近的荒坡上,两个穿着笔挺中山装的特务,一左一右架着五花大绑的朱君友。他衣衫褴褛,身上满是斑驳血痕,眼神却异常平静,仿佛即将奔赴的不是刑场,而是一场寻常的远行。朱君友并非生来就是刀尖上行走的战士。在成都,“朱半城”的名号无人不晓。朱家世代经商,绸缎庄、米铺、当铺、银楼、药房遍布城西,是名副其实的豪富之家。他的祖父乐善好施,广结善缘,在成都人心中颇有分量。生于这样的深宅大院,朱君友本可锦衣玉食,做个逍遥少爷。然而,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当先生在前厅教他拨打算盘、学习记账时,少年朱君友的心思却飞到了后院偷偷翻阅的《革命军》和《新青年》上。1937年,打响了全面抗战的枪声。国难当头,朱君友骨子里的热血再也无法按捺。他瞒着家人,将仓库里囤积的三百匹洋布,悉数捐给了浴血奋战的前线将士。而这,仅仅只是开始。第二年,他加入“四川青年抗日救国宣传团”,脱下绸缎长衫,换上粗布短褂,蹬上草鞋,一头扎进了救亡图存的洪流。他不再是朱家少爷,而是油印《救亡之声》小报的编辑,是工人夜校里传播火种的教员,是码头工人中散发传单的普通一员。或许谁也没想到,这个混迹于市井、满身尘土的后生,竟是富甲一方的朱家继承人!1942年,在文殊院附近一间不起眼的茶肆里,朱君友加入了组织。代号“掌柜”,他肩负起成都至重庆这条生死攸关的地下交通线。朱家的产业,成了他最好的掩护。名下的“永丰粮行”,地窖深处藏匿过急需的电台和受伤的南方局领导。朱家老宅的夹墙里,传递过上百份关乎战局的情报。经他手流出的金条,一根根换来了前线紧缺的弹药、药品,也换来了无数同志转危为安的机会。然而,地下工作如同刀尖上舔血。1946年中秋前夕,曾被他用二十根金条从警备司令部虎口救出的同志陈运达,在威逼利诱下叛变革命。凌晨三点特务前来撞门,朱君友在最后关头,销毁了手头的情报纸条,从容被捕。从此,他被关进锦江监狱。蘸盐水的皮鞭抽打了两昼夜,水牢的污水浸泡着伤口,牙齿在紧咬的牙关中碎裂。一系列的非人折磨未能撬开他的嘴。信仰,成了支撑他血肉之躯的唯一支柱。1949年,国民党政权大势已去,西南一隅成为最后的巢穴。保密局局长毛人凤签发了密令:“对关押的共产党人、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进行秘密处决!”朱君友的名字,列在成都“将军衙门”看守所那份32人的处决名单上。12月7日,代号“十二桥惨案”的屠杀在城郊西十二桥上演,31位志士倒在了胜利的曙光前。然而,名单上本应第32个赴死的朱君友,却在新都桥的荒坡上,经历了一场截然不同的“死亡”。当特务念到他的名字,朱君友收拾了仅有的衣物,赠予狱友徐孟生。走过杨伯恺、王伯高同志的牢房时,他做好了慷慨赴死的准备。然而,押解他的特务并未将他送上开往西十二桥的刑车,而是带到了新都桥的荒坡。两名特务将他押至预定地点,就在枪口抬起的刹那,左边的高个特务刘永年,猛地捏了一下他的手臂。“倒下就别起来!”朱君友虽然震惊,但瞬间领悟。枪响了,是空包弹。他应声倒地,屏住呼吸,纹丝不动。右边的矮个特务赵守诚动作麻利,迅速从脚边的布袋里提出一只事先备好的鸡,手起刀落,鸡血泼洒在朱君友的衣领和身下的草地上,伪造出枪决毙命的血腥现场。远处,适时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三短一长,是他们约定的“得手”信号。两名特务一边高声咒骂着“死共匪总算解决了”,一边迅速清理现场。确认特务走远,朱君友才挣扎爬起。他来不及细想这奇迹般的生还背后是何等惊心动魄的策划与冒险,脑海中只回荡着那句刻骨铭心的低语:“倒下就别起来。”此刻,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向东!向着解放的方向!他抹去脸上的血污,朝着东方狂奔。那两名救他于生死一线的“特务”,是潜伏敌营六年的刘永年和负责外部策应的赵守诚,却从此杳无音讯。关于他们的结局,只有零星的传闻。刘永年或许死于重庆解放前夕的大逮捕,赵守诚可能随军起义后隐姓埋名。他们如同无数隐秘战线的英魂,未曾等到青史留名的那一天。真正的暗战,往往没有鲜花掌声,没有显赫功勋,甚至没有一块刻下名字的墓碑。他们存在过的证据,或许只剩下当年荒坡上,和那个朝着东方头也不回、决绝奔跑的身影。主要信源:(金台资讯——十二桥烈士墓:36名烈士永刻丰碑)
志愿军营长袁光亮是战斗英雄,因违反军令与朝鲜姑娘恋爱被下令枪毙,然而就在行刑时,

志愿军营长袁光亮是战斗英雄,因违反军令与朝鲜姑娘恋爱被下令枪毙,然而就在行刑时,

志愿军营长袁光亮是战斗英雄,因违反军令与朝鲜姑娘恋爱被下令枪毙,然而就在行刑时,朝鲜姑娘却冲出人群替他挡枪,彭老总得知后为何说:“下不为例!死里逃生的袁光亮紧紧的把心爱的女子抱在怀中,他们两个再也不会分开了。...
“常熟之狼”“江阴之虎”在上海被枪决,百姓争相奔告

“常熟之狼”“江阴之虎”在上海被枪决,百姓争相奔告

这是中国政府在战后第一次枪决战犯,专门录制了新闻纪录片《狼虎伏诛》。这段珍贵的影像,也将“上海审判”带到了幕前。上海交通大学战争审判与世界和平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曹鲁晓介绍说,二战结束后,除了由11个同盟国共同组织的...
吉鸿昌被枪决以后,他的妻子胡红霞卖掉所有的资产赎回了尸体,却发现丈夫口袋中有个纸

吉鸿昌被枪决以后,他的妻子胡红霞卖掉所有的资产赎回了尸体,却发现丈夫口袋中有个纸

吉鸿昌被枪决以后,他的妻子胡红霞卖掉所有的资产赎回了尸体,却发现丈夫口袋中有个纸条,上面写着:“首先别和我妻子说,其次不要厚葬。”吉鸿昌这位从河南穷小子一步步爬到将军的汉子,一辈子都跟国家命运拴在一起。1895年10月18日,他出生在扶沟县吕潭镇,家里就靠爸妈开小茶馆过日子,日子紧巴巴的。他小时候就帮家里拾柴卖烟丝,上过两年学就辍学了。十四岁去县城首饰店学徒,店倒闭后回家,十六岁又到周口杂货行干活,看尽人间苦难。1913年8月,他跑到郾城投冯玉祥的军,从底层士兵干起,很快就因为勤奋被选进模范连。战场上他冲在前,1921年部队编成第十一师,他升营长。1925年10月,当上骑兵团长,还管绥远警务。1926年9月冯玉祥五原誓师,他带兵过黄河占新乡,部队纪律严,被叫铁军。1927年4月升师长,指挥打仗稳扎稳打。1928年管第三十师,驻甘肃天水。1929年7月去宁夏,当省主席兼第十军军长,修路办学校,调解民族矛盾。1930年中原大战,他从宁夏带兵打到潼关,败了后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他当第二十二路军总指挥,进攻鄂豫皖地区。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东北,国民党不抵抗政策让他窝火,9月被迫辞职,出国考察。在美国,有人叫中国人东亚病夫,他不服,自己做牌子写“我是中国人”挂身上。1932年回国,联系中共北方局,写书《环球视察记》,秋天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26日,他和冯玉祥、方振武在张家口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当北路前敌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部队收复康保、宝昌、沽源,7月12日拿下多伦。同盟军被国民党压着解散,他转地下,在天津办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印报纸《民族战旗》,用自家房产当联络点。1934年11月9日,在天津法租界国民饭店,国民党特务伤他腿,抓他去北平陆军监狱。审问时他顶撞审官,蒋介石判死刑。11月24日早上押刑场,他要椅子坐下,说是为抗日死,不能跪。捡树枝写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面向东方被枪毙。枪决后,胡红霞从天津去北平军法处要遗体,被拒还索八万银元。她回天津变卖房产家具首饰,找买家签协议,把房子给周荫人,凑齐钱再去北平交赎金。遗体送到长春寺,她整理衣物,从口袋拿出纸条,看见“首先别和我妻子说,其次不要厚葬”。纸条是吉鸿昌就义前写的,嘱咐别人别告诉妻子死讯,要薄葬。胡红霞按指示办简单葬礼,把遗体棺木运回河南扶沟安葬。这个过程显示遗体赎回的艰难,国民党要高价,胡红霞卖光家产才行。纸条内容反映吉鸿昌考虑家人,不想加负担。薄葬符合他的作风,节省资源给抗日。吉鸿昌一生从穷小子到将军,靠军功和抗日决心。他投军后步步高升,但看到国家危难,转而反对国民党不抵抗,加入共产党组织抗日。这条路让他从高位落到被捕,但他的选择影响很多人。抗日同盟军虽短命,却收复失地,鼓舞民众。他的国外经历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人的骨气。入党后地下活动,办同盟印报纸,扩大抗日影响。被捕后不屈服,刑场诗句成了抗日口号。他的事迹显示,个人命运跟国家绑一起,普通人也能在乱世站出来。他早年军旅生涯奠定基础,中期管理地方改善民生,后期转向抗日,层层递进。宁夏任职时修基础设施,帮老百姓过好日子。九一八后他觉醒,国外考察开眼界,回国直接行动。同盟军作战证明抗日可行,解散后不放弃,继续地下斗争。整个过程逻辑清楚,从军阀部队到抗日先锋,体现时代变迁下的个人转变。胡红霞从赎尸到抚养孩子,步步体现坚强。秘密抗日连接丈夫事业,子女成长成才,爱国精神代代传。葬礼后胡红霞带两个女儿一个儿子过日子,生活苦,为躲国民党追查,她装疯在天津街头卖杂货。同时秘密帮抗日,传情报。天津解放后她正常生活,证明遗孀身份得认可。教孩子记父亲事,大女儿吉瑞芝写父亲故事。儿子吉兰泰天津大学毕业,长女吉瑞芝天津师范教书,二女儿吉瑞兰搞教育。他们传承爱国。胡红霞晚年参加活动,1949年天安门观礼。她1980年去世,吉鸿昌精神通过家人传下去。后续从丧事到生活再到传承。装疯避祸接地气,像普通人求生办法。解放后恢复,教育子女有内涵,强调家庭教育作用。子女成就显示牺牲没白费。晚年活动证明认可,整个结局正面延续。吉鸿昌的宁夏任职修基础设施改善民生,九一八后觉醒出国考察,回国行动组建同盟军收复失地。地下斗争扩大影响,被捕不屈刑场诗句成口号。胡红霞赎尸过程突出国民党索高价乱象,她卖产坚持显示家庭责任。纸条嘱咐护家人薄葬,反映考虑周全。葬礼后她避祸传情报,子女传承爱国精神,证明牺牲价值延续。如今,河南扶沟有吉鸿昌将军纪念馆,里面陈列他的生平事迹,让后人学习。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重温这些故事,更觉得和平来之不易。吉鸿昌的诗句“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到现在还振奋人心。胡红霞赎回尸体发现纸条的事,成了流传的佳话,纸条上那两句,体现出丈夫对妻子的体贴和对革命的节俭作风。
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但棍字也不好

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但棍字也不好

张宗昌想枪毙一个逃兵,写手令时“毙”字不会写,就想改成打200军棍。但棍字也不好写,张宗昌笑了:“要不还是发慈悲,把你放了吧。逃兵也没想到,因为张宗昌是文盲,自己捡了一条命。话说山东王张宗昌,这哥们儿放现在绝对是...
高雄市清晨发生枪响 1男遭“行刑式枪毙”现场留8弹壳 高雄市左营区文学路

高雄市清晨发生枪响 1男遭“行刑式枪毙”现场留8弹壳 高雄市左营区文学路

高雄市清晨发生枪响 1男遭“行刑式枪毙”现场留8弹壳 高雄市左营区文学路今日清晨许传出枪击命案,一名51岁罗姓男子,被枪口抵住头部及颈部等要害,遭“行刑式”枪毙。警方获报赶抵现场时,但枪手已经逃离,目前正在追捕中。...
朱德元帅的孙子被执行枪决的第二天,他的夫人康克清正常外出工作,上班路上,她平静地

朱德元帅的孙子被执行枪决的第二天,他的夫人康克清正常外出工作,上班路上,她平静地

朱德元帅的孙子被执行枪决的第二天,他的夫人康克清正常外出工作,上班路上,她平静地对司机说:“刘师傅,我孙子犯了罪,昨天被枪毙了。”1983年,那时候的中国,跟咱们现在可太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刚开了个头,社会上一下子涌进来很多新东西,人的思想也活泛了,但也乱。社会治安问题很突出,恶性案件时有发生。为了扭转这个局面,中央决定“严打”。这个词,很多年轻朋友可能有点陌生,但对我们父辈那代人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简单说,就是“依法从重从快,一网打尽”。就在这个风口浪尖上,朱德的亲孙子,朱国华,出事了。朱国华当时20多岁,在天津铁路部门工作。仗着自己是“红色后代”,爷爷是朱德元帅,他有点飘了。组织了一帮干部子弟,搞家庭舞会,跟多个女孩儿发生关系。在那个年代,这叫“流氓罪”,是能判死刑的重罪。事情捅出来后,舆论哗然。老百姓都在看,说你家的孩子犯了法,你怎么办?这可是朱老总的亲孙子啊!当时康克清是什么态度?她接到电话,了解情况后,只说了几个字:“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很多人可能觉得,这话说得容易。真到了自己亲人身上,有几个人能做到?托关系、找门路,想办法“捞人”,这恐怕才是人之常情。但康克清没有。她和朱家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为朱国华求过一句情。天津方面派人来北京,向邓小平同志汇报案情。邓小平问:“是不是死刑?”又问:“老百姓怎么说?”当得知民愤极大,他表了态:“我们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们自己就要首先做到。”就这样,朱国华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枪决的第二天,康克清,这位80年代还在重要岗位上工作的“奶奶级”革命家,跟往常一样,准时下楼,准备去全国妇联上班。司机刘师傅已经等在楼下。他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这位刚刚失去亲孙子的老人。他甚至做好了准备,如果老太太今天情绪不好,不想去上班,他完全理解。可康克清很平静,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上了车。车子缓缓开动,一路无话。刘师傅心里更没底了,这种平静,有时候比嚎啕大哭更让人揪心。就在快到单位的时候,康克清非常自然地开口了,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清楚楚。她说:“刘师傅,我孙子犯了罪,昨天被枪毙了。”刘师傅后来回忆说,他当时脑子“嗡”的一下,方向盘都差点没握住。他不知道该怎么接话,只能含糊地“嗯”了一声。康克清没有再多说什么,这件事,她就这么轻描淡写地“通知”了自己的司机。她为什么要说这句话?这不是在闲聊,更不是在倾诉。这是一种宣告,一种态度。她是在告诉身边最普通的工作人员,也是在告诉自己:这个家里没有什么特殊公民。我的孙子,和任何一个犯了国法的年轻人一样,接受了最严厉的惩罚。我们家,服从判决。这背后是一种近乎残酷的清醒和理智。她分的很清楚,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国法;什么是私事,什么是公义。悲伤吗?当然悲伤。白发人送黑发人,亲孙子以这样不光彩的方式离开,心里的痛,可能比刀割还难受。但这种痛,被一种更强大的信念给压下去了。这种信念,就是那一代革命者用生命去捍卫的“规矩”和“公平”。我们现在常说“反腐”、“特权”,中央也一直在强调“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我们看新闻,这几年落马的大小官员不少,很多案件的细节披露出来,都能看到“家族式腐败”的影子。一个人当了官,七大姑八大姨都想来沾光,利用他的权力去搞项目、批条子,甚至违法乱纪。去年,中纪委还通报了好几起年轻干部违纪违法的案例,其中不少人就是“官二代”。他们从小在优越的环境里长大,觉得父辈的权力就是自己的保护伞,可以为所欲为。结果呢?当法律的利剑斩下来的时候,再大的“伞”也护不住。对比一下,康克清身上那种“大义灭亲”的决绝,是不是更显得振聋发聩?她不是不懂人情世故,恰恰相反,经历过血雨腥风的她,比谁都懂人性的复杂。但她更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法纪,如果从最顶层开始松动,那整个社会的大厦都会跟着动摇。这种“不护犊子”的家风,其实就是最好的家风。它告诉后代,你唯一的护身符,就是遵纪守法、踏实做人。除此以外,别无他途。康克清的平静,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深到骨子里的信仰。她信仰的是什么?是她和朱老总那一代人,亲手缔造这个国家时所立下的那个规矩——在人民和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党员,更没有特殊公民。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因为它考验的,是当权者是不是愿意对自己“动刀子”。如今,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强调程序的正义,强调每一个被告应有的权利。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样子。朱国华案如果发生在今天,审判程序会更加规范和透明,量刑上大概率也不会是死刑。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尊敬康克清的选择。她守住的,是权力的边界,也是一个共产党人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