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5p930

标签: 朱镕基

朱镕基曾经说: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盖了给谁住呀? 当然

朱镕基曾经说: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盖了给谁住呀? 当然

朱镕基曾经说: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盖了给谁住呀?当然,这句话是朱镕基在2002年说的,那时候的房价还没有现在这么高,但一平米一万多块钱,就已经让朱镕基总理感觉受不了了。二十年后再回头看,这话简直像预言。当时他坐在香港商界大佬们面前,掰着指头算账:全国20%的房地产公司靠银行贷款养着,30%的买房人靠按揭撑着,整个行业60%以上的资金链拴在银行裤腰带上。更扎眼的是空置房——1.2亿平方米房子晾在那儿晒太阳,空置率26%,比国际警戒线高出一倍还多。深圳那时已经没地了,得跑到惠州换地开发,急得他直问:“这么搞能撑多久?深圳的明天就是香港的今天!”结果呢?香港的“今天”后来真成了房价癫狂的代名词。当年朱镕基的焦虑其实很有分寸。他反复强调“不是说全部城市,是某些地方有点热”,像医生给病人量体温时说“低烧也得退烧”。2002年的调控也确实动了真格:七部委联合整顿市场,土地“招拍挂”终结协议出让,杭州这类热点城市甚至开始禁止炒房号。可病灶没切掉——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捆成了利益共同体。开发商痛快拿地却挤牙膏式开发,政府默契地调容积率、改规划护盘,横竖不能断了土地财政的奶。结果本该退的烧,硬是拖成了慢性病。现在想想最唏嘘的,反倒是朱镕基开的“药方”被晾在抽屉里落灰。他当年说得明白:别光指望房地产拉GDP,得让老百姓有钱花!“培养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特别是农民的”,涨工资、补社保、刺激消费才是正路。可现实跑偏了:农民购买力?2025年城乡收入差还有两倍多。普通工人工资?追房价像自行车追高铁。倒是房地产贷款魔幻变身,全家凑首付、月供压半生成了常态,连德国人看了都懵——他们贷款得证明未来二十年收入不断流,咱这儿三个钱包掏空就能加杠杆。所以房价蹿到十万八万一平的今天,朱总理那句“盖了给谁住”倒有了新答案:给银行抵押报表住,给地方财政的账簿住,给投资客的杠杆游戏住。只是老百姓真住进去时,背上已驮着三十年的债。而当年被预警的“香港今天”,早蔓延成北上广深港的集体症候群。或许解药还藏在老处方里。当老龄化撞上“90后继承三套房”的未来,当土地财政转向税收重构,那些曾被忽视的“常识”终要浮出水面:房子终归要回归砖瓦水泥的居住本质,经济也不能总靠钢筋水泥打兴奋剂。朱镕基的“恐高症”从来不是悲观——是提醒系好安全带的信号灯。毕竟,飞机冲得太高时,最可怕的不是颠簸,是没人记得降落伞在哪儿。素材来源: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周刊》官方账号2018-12-2617:24
朱镕基曾经说: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盖了给谁住呀?当然,这

朱镕基曾经说: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盖了给谁住呀?当然,这

朱镕基曾经说:很多房子老百姓买不起,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盖了给谁住呀?当然,这句话是朱镕基在2002年说的,那时候的房价还没有现在这么高,但一平米一万多块钱,就已经让朱镕基总理感觉受不了了。在2002年1月9日的国务院会议上,朱镕基谈到了城市建设的种种问题,说:“在城市建设方面,存在一种浮夸、铺张浪费、不顾实际情况之风。安居工程没有解决,很多房子老百姓还是买不起。一万多块钱一平方米,盖了给谁住呀?这种很危险的倾向现在发展得越来越厉害。全国182个城市都要建国际化都市,怎么得了!忘了中国还有几千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有些地方连低保都保不了,发工资都保不了,就保建所谓的国际化都市。这种作风非常恶劣,就是为了升官、升级。”确实,在那个年代,全国很多城市都宣称要建成“国家化大都市”,各种项目疯狂上马,造成了大量的浪费,也让房价飞速增长,年轻人为了买一套房子,不得不掏空六个钱包,背负几十年的房贷。朱镕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说:“中国已经出现了泡沫经济,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风险太大。如果银行的同志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可能会酿成大错。希望他们高度重视,避免日后出现问题,留给后人收拾。”可惜,朱镕基的话并没有引起重视,这股基建大潮愈演愈烈,房价也攀升到了几万、十几万,让无数老百姓望房兴叹!不知道朱镕基看到今天的房价,会作何感想呢?(参考资料:《朱镕基讲话实录》)